中国应该抓住欧洲制造业大转移的历史性契机 - 知乎

日期: 栏目:欧洲杯 浏览:27 评论:0
中国应该抓住欧洲制造业大转移的历史性契机 - 知乎

  中国应该抓住欧洲制造业大转移的历史性契机

  自今年2月底以来,能源危机导致欧洲能源价格飙升,以本币计算,欧洲的天然气价格涨幅超过100%。高昂能源成本正迫使不少欧洲国家的能源密集型企业减产或停产,令欧洲面临“去工业化”挑战。受能源价格暴涨影响,欧洲一些制造业企业近期被迫停产或决定将生产线外迁,荷兰最大铝业制造商代尔夫宰尔达姆科铝业公司日前宣布停产,欧洲最大化肥生产商挪威亚拉国际公司已关闭一座大型化肥厂。欧洲一半的锌和铝生产已经处于停滞状态,欧洲金属冶炼厂面临生存威胁。如果能源价格长期保持高位,一些行业将离开欧洲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由于俄乌战争的持续,特别是近期克里米亚大桥的意外爆炸,使得局势火上浇油。从目前看,很多人对形势都是持一种悲观的态度。即便俄乌战争能够在年内结束,但是,灾后的重建等一系列问题的交织,使得地区的复苏,相对来说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正因为如此,在市场主导下的企业生产线外迁,已经成为一种难以短期扭转的趋势。

  当前,由于美国能源价格远低于欧洲,美国成为欧洲企业生产线外迁的重要目的地之一。仅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就吸引了60多家德国企业前往投资扩展业务,其中包括汉莎航空、西门子、阿尔迪和费森尤斯,这4家公司最近累计扩大投资近3亿美元。

  对此,比利时首相警告欧洲可能经历“去工业化”的风险,高盛判断欧洲的衰退不可避免。关于这种新出现的情况,我们认为应该予以重视,抓住机遇,不失时机地引入这些产业和投资到中国大陆本土来。有人说,这是异想天开,完全是过于乐观的幻想。但是,我们认为不仅不是异想天开,而是触手可及的:

  首先,中国安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友好的营商环境有利于外商投资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,积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,对外商投资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,制定实施《外商投资法》对外商投资给予充分的法治保障,促进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、公平竞争,不断增强超大规模市场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。截至今年8月底,我国外资企业数量已从2012年底的44.1万户增长到66.8万户,增加51.5%。

  不仅如此,10年来,外资企业的产业分布发生明显变化,投资重点逐步转向高技术领域,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外资企业快速增长,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。2012年新设外资企业中,投资“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”的比例为6.3%,投资“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”的比例为4.9%。今年1—8月新设外资企业中,投资这两个行业的比例分别为15.4%和9.6%,分别提高了9.1个和4.7个百分点。既然之前能够持续吸纳这些外资来,说明相关环境和土壤是非常肥沃的,也是适合外商投资的到来。

  此外,中国拥有一个比较完备的产业链结构,庞大的内需市场,技术能力也在逐渐地积累,还有工程师的红利。中国制造仍具有一定韧性,尤其是在我国的一些比较优势行业,比如化工、机械、电气、汽车及其零部件等等。在疫情中,海外一些国家因为受制于供应链的问题,业务一度出现了中断,有时更是出现了较长时间的中断,对生产经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。相比之下,我们国内的供应链是相对比较稳定的,业务可以正常开展。主要原因是我们的生产优势在不断积累,包括中国企业的口碑,企业产能呈逐步上升的状态等。所以顺理成章地“吃掉”欧洲的那一部分份额,撑起了我们过去出口的高增。

  第二,这种产业转移到中国本土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。根据商务部9月份公布数据:2022年1-8月,中国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20%,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33.6%,是同期中国整体吸收外资增速的两倍有余。7月19日,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集团,在与湛江洽谈5年后,突然加速确定合作。同时,瑞士的英力士、法国的道尔达、西班牙的达诺巴德等一批企业已经与国内多城市达成合作。之所以出现这种积极的迹象,很重要的一点,就是因为形势所迫,相比美国和其他国家地区,中国大陆本土的吸引力更强。既然这些企业都能够来,说明我们的吸引力还是不错的。这些行业如果转移进中国,我们是能够做一个比较好的承接,进而一些比较高端和能够创造出更大价值的行业。既然如此,我们应该有自信。

  第三,这种产业转移到中国本土还需要加大政策吸引的力度。正如专家研判所说,“目前欧洲产业转移到中国,表现幅度上会更加明显一些,未来幅度或许会减弱,但是大方向不变,我们的红利有希望能够长期维持。”既然如此,就应该采取政策措施,进一步增强中国的吸引力,释放出更为明确的信号,争取使得这种大趋势不可逆转。

评论留言

我要留言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